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档案文化 > 学会活动 > 正文内容

对我县(石泉县)档案史志工作的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3-12 17:12  
 

一、基本情况

我县档案史志局是一个“三合一”的正科级编制的文化类事业单位,现有在职人员16人。在2003年的机构改革中由原档案局(馆)、地方志办公室、县委党史研究室合并而成,履行档案行政管理、档案保管利用、地方志资料编纂、党史研究四大职能。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保障民计民生作为中心工作和发展的主旋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县档案史志工作作为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社会文化事业,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做出了一些有利社会发展,有益自身建设的事情。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发展。主要是为县上的“十二五”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水利建设规划等提供资档案料查阅服务。积极为知青、改制和破产企业离退休职工查找个人档案资料,使他们能够顺利享受国家医疗和养老保险政策,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为民生民计存史留据,为领导决策服务。

二是围绕业务重点,搞好史志编研。指导和监管各级各部门、各镇、驻石单位及企业建档工作,加强档案资料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现已收集整理入库档案近3万卷,年均提供查档服务近千人。编纂出版了《石泉年鉴》、《大事记》、《中国共产党石泉县历史(第一卷)》、《中共石泉县历次重要会议集》、《红色遗迹与丹青石泉》等一批史志书籍,为我县增添了新的文化研究成果。

三是围绕自身建设,强化作风转变。档案史志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档案馆工作制度》、《机关效能建设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利用各种会议学习《档案法》、《地方志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法纪教育。在全县选调了一批干部,充实了队伍力量。严格上下班、请销假制度,强化机关管理,对查档者实行“微笑”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意识,作风建设有了好转,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档案史志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相差甚远,存在着很多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我县档案史志工作受“重藏轻用”、“秘而不宣”等传统文化影响,观念停留在政治、机要、保密的狭隘认识上,加之又是非经济工作部门,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在视经济发展为重的现阶段,没有足够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的条件。很多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档案史志工作的认识停留在收收藏藏、查查看看、写写记记上,甚至连档案史志工作是否属于文化事业都搞不清楚,对不断拓宽的服务利用工作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管理工作难以适应,形成了被动服务、无闻无为的局面,工作创新受到严重妨碍。

   二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体制不顺主要是隶属归口错误和管理体制混乱。按照《档案法》、《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国家对党史部门职能的界定,档案和地方志业务本应归口政府序列,由政府口主管,党史业务归口党委序列,由党委口主管。而我县把档案、地方志业务连同党史业务一同归口党委主管,造成了政府主管领导的缺失,工作协调困难,给档案史志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按照档案史志局“三定”方案中的规定,档案史志局的管理体制属于事业单位体制,工作人员实行职称评定管理,享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待遇。而我县在上次的事业单位改革中将档案史志局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  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享受薪级工资待遇。造成了工作人员中拿职称工资的职称无法晋升,待遇不能提高;参照公务员管理工资待遇又下降较大,工作积极性受挫。由于这些体制缺陷,使档案史志局在内部管理方面不能灵活运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来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矛盾突出、消极怠工的局面。 

   三是发展不平衡,人员素质不高。纵观我县档案史志工作发展状况,有的单位规范了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有的则刚刚起步。现在全县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还有 50 多家没有建档达标,严重影响了档案馆接收工作。新农村、社区建档方面发展也很不平衡,  全县202个行政村、10个社区建档达标率不足30% 。有的单位堆集大量的档案资料没有及时整理,使许多珍贵档案面临散失的危险,有的单位只注重收集文书档案,许多珍贵的图片和音像档案没有保存下来。此外,在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事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也没有做到及时跟踪收集,地方志和党史工作也相对滞后。做好这些  工作必须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我县真正具有档案、地方志、党史专业毕业的人才几乎为零,且调动、调整频繁,人员变动较大,尤其是能够承担县志编纂工作的人才严重缺乏,这样的队伍将难以适应新时期的档案史志工作。 

四是硬件不硬,功能不全。档案馆是档案史志事业的硬件设施,石泉档案馆自1958年成立至2008年,50年中数次选址建馆,均因种种原因半途而止,是有局有档案而无馆。在机构改革和行政资源布局调整中又经历了几次搬迁,档案居无定所,被外界戏称“游动档案馆”,所收集的档案资料都放置在办公场所的柜子里或用麻袋装好存放于租用的库房中,档案保管条件极差,档案损坏严重。直到2008年,经局领导多方努力和县领导大力协调,县上将粮食局办公楼的部分办公用房改造后划拨给档案史志局作为局、馆用房,档案资料才有了基本的安身之家。但存放档案的库房面积小、质量差,不具备档案保管“十防”要求,更无法容纳全县应收集入库的档案,阻碍了今后的进一步发展。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四川多地档案损毁严重,灾后重建所需的许多重要数据资料无法查找,引起国家对档案馆库建设的高度重视,决定将西部部分落后地区的档案馆建设纳入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计划。我县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上下奔走呼吁,倾力争取,档案馆建设项目得到省市档案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被列入国家投资扶持建设的县级二类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但由于选址和资金等问题没有落实,导致该项目至今不能实施。由于档案馆迟迟不能建成,档案史志局本应承担的政务信息查阅利用中心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也因没有工作场地而无法实现。

五是创新意识不强,编研成果不多。主要是工作方式上存在封闭性,没能真正走出去服务,“等、靠、要”思想观念严重,改革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凡事要等待上级部署后方才运作,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服务手段上也存在原始性,档案管理软件应用的不好,在档案资料查阅利用上基本上还是手工半手工式服务,没有建立起自己的部门网站,信息化水平滞后。在编研方面局限于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与周边兄弟县区相比,编研成果显得不够多。尤其是年鉴和二轮修志工作欠账较大,20072011年年鉴至今没有编写,二轮修志工作一直是启而未动。

三、对策建议

1、争取领导重视。领导重视是搞好一切工作的前提,领导重视什么工作,什么工作就好做,要把有为才有位和有位才有为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多向领导汇工作开展情况,引起领导重视,邀请领导视察指导工作,争取领导支持。

2、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我县的档案史志事业缺少引领性发展文献,至今还没有编制发展规划,发展方向不明,思路不清。建议县上针对档案史志事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科学编制档案史志事业发展规划,以规划为蓝本,引领档案史志事业发展。

3、做好宣传工作。宣传是搞好工作的一大法宝,宣传工作搞好了,事半功倍,后续工作就比较好开展。可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把做好档案史志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时代要求宣传到位,深入人心。

4、理顺管理体制。体制顺,事业顺,机制活,事业活。建议县上研究调整档案史志局管理体制,依法将档案和地方志业务列入政府编制序列归口管理。厘清管理体制关系,明确单位是参照公务员管理,还是依照事业单位管理。早日结束体制不顺、机机制不活的问题,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

   5、搞好工作平衡。对建档工作差的单位、村、社区、企业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尽快召开二轮修志工作动员会,真正启动二轮修志工作。搞好党史资料编研,努力实现档案史志事业与社会各项事业同步协调发展。 

6、加快档案馆建设。我县档案馆项目已进入国家扶持盘子,建议县上将档案馆建设项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搞好项目立项和选址等基础性工作,多与省市联系,争取扶持资金早日拨付,以便项目工程早日开工建设。

7、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关键是配强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火车头”,“火车头”动力强,带动力才大。重点是招才引智,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进和配备档案史志专业人才,尤其是编写县志的人才要抓紧物色。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8、拓宽服务领域。可将工作方式由看门守摊向主动宣传、上门服务转变,管理模式由传统保管方式向重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转变。  逐步推进网络式服务,争取资金和设备建立独立的档案史志网站,将档案资料、地方志书籍整合与网站之上,便于查阅利用,以此创新服务手段。

9、丰富编研成果。编研工作是档案史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有的档案史志资料资源,积极主动编写既符合现实利用要求,又对未来发展具有参考借鉴价值的资料书籍,以服务社会发展。

石泉县档案史志局  郭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