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7-23 15:36 |
一、编制信息化“十五”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席卷全球,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改变整个世界的经济社会结构。由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将成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资源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又为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政府、企业和社会面对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要抓紧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管理手段以及原有的工作模式,按照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这就要求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各部门重视信息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提高运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安康地处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我们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面临严峻挑战,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新经济带动传统经济的手段,旧的经济格局与以高科技为核心的新经济格格不入,二元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主流。“十五”和21世纪前10年是我市与发达地区缩小差距,实现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国际国内兴起的信息化浪潮,为我们超越传统的经济模式提供了可能,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加速工业和农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并举,提高我市的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遵照全国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和陕西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我市“十五”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信息化人才政策和法规为依托,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化、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
为实现我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坚持以下原则:
1、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国民经济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加强政府的推动和宏观调控作用,按层次有规划的上一批信息化工程和项目,以推动安康市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筹资、开发、建设和运营,形成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良性循环,促进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2、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信息化工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以此推动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信息化。
3、统一标准,互联互通。在信息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利用等方面,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鼓励各部门、各地区联合建设,合理分工,有机协调,相互支撑,努力实现相辅、相容、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4、重视人才,强化创新。建立培养多层次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强化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开发特色信息产品。
5、以法治业,强化管理。加快信息化法制建设进程,完善信息化政策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信息化法制建设与管理并重,建立健全适合实际信息化管理体系。
6、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从我市需求的实际出发,适度超前,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鼓励经济较发达的县区率先发展,以先进带动后进。
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2005年,城市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具备比较发达的信息通信设施,形成覆盖全市、联接全省和国内,通向世界的高速通信网络;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合一,建成高速、互联的城域网。建立起以政府电子政务网为纽带,各行业专业网络互通、互连的信息服务系统和资料丰富的数据库,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注重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普及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公民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公用电信网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到“十五”末,安康电信分公司业务总量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0%。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0部/百人,固定电话用户数达到30万,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度提高,全市计算机百人拥有量达到3台,中心城市家庭普及率达到20%。基本实现70%的社会管理业务在专网上进行,80%的信息可直接从网上获得,60%的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社会服务及市民生活领域的信息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力争达到93%和95%。
三、信息化发展重点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抓紧发展和完善我市宽带传输网络建设,拓宽安康的出口带宽,扩大全市通信、广电传输骨干网络的覆盖范围,积极推进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全市的数据传输网,基本做到主干网络设施到路边,进小区。
2、继续完善我市的电信、移动通讯网建设。“十五”期间,本地网电话交换机总量达到40万门,实装用户30万户,城乡固定电话平均增长13%,其中:市话交换机(含接入网)容量增加10万门,达到22万门,农话交换容量(含接入网)容量增加6万门,达到18万门;长途业务电路增加2000条,达到8000条;本地网光缆线路达到2500KM,全市城乡电话普及率达到10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电信通信扩增。以用户接入网形式扩大农、市话交换总容量,建成无线接入30个基站,600个信道,解决城乡边远用户通信难的问题。完成移动通信能力建设的规划目标。
长途中继电路扩展2000路,本地网局间中继电路扩展1000条。建成城乡光纤接入系统光缆200KM,使本地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以因特网飞速发展为契机,建设面向全社会提供语言、数据、图像和增值业务的统一网络---城域网、宽带ISPN网,挖掘开发智能网新业务。
3、重点建设和完善广电宽带传输网,要在现有广电传输网络的基础上,建设大容量、高速率、高质量、高可靠的服务于社会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利用无线、有线、微波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重点解决农村和山区的有效覆盖,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力争分别达到93%和95%;采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播出质量;大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初步实现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4、作好城域网扩建。以电信、广电为骨干的大容量数据传输网要延伸到主要乡镇,尽快推动各行业的局域网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有线、无线接入网。
(二)、实行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化
“十五”期间,全力建设安康市电子政务网络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工程是省电子政务网络的组成部分,全市党政系统电子政务网络是以市政府统一的网络平台为枢纽的各级机关内部办公业务网(简称“内网”)、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公众信息资源网(简称“外网”)、全省范围内统一专用的连接各级部门内网的宽带多媒体信息交换和资源平台(简称“专网”)、门类齐全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简称“一库”)四个部分(简称“三网一库”)为基本架构的网络体系和应用体系,实现全市党政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并与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资源网连接,共享政府办公业务信息资源,使政府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效率、高质量地为政府及各部门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该网络建成后将具有以下功能:
1、为市委、市政府各部门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各级“专网”网站和办公资源数据库、专项信息系统等);
2、实现指挥调度(突发事件和重大灾害信息采集系统等);
3、实现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电子邮件系统、公文处理系统、IP电话系统、网上会议系统等)
4、在Internet上建立公众服务体系(“外网”网站和互联网接入服务等);
市电子政务网络工程建设分二期完成:
第一期工程:建起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完成市委办公大楼和东、西附楼、市政府办公楼的“内网”、“外网”综合布线,以及网络中心建设;完成市委、市政府主干网络光缆联接。
财政局、交通局、教育局、科技局、民政局等部门在2002年底以前建设好本部门的“内、外网”局域网,并实现与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连接,市直其他部门要在2003年底以前完成本部门的“内网”、“外网”局域网建设并与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连接。
第二期工程:建立市电子政务网络“内网”平台;完成内网网络平台与省上“专网”的连接,实现视频资料点播VOD、视频会议、可视电话和网络电话等视频应用系统建设。
完善和建设内、外网的应用系统。完成内、外网络及办公应用软件和数据库开发。
在“内网”和“专网”上建立包括公文处理、政务信息、督查督办、专项业务管理和电子邮件、公文传递、网上会议等功能的办公支持系统。
进一步完善各部门的“外网”网站或网页。建立完整的信息报送和采集制度。逐步开展网上政务,为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三)、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是数据库建设。要把它作为基础工程来抓,一是要逐步建立为市级党政领导、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的数据库群,开发并组织政府部门所拥有的信息上网,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内外科技动态和经济信息、重点项目、政策法规、经济、统计、招商项目、农业、科技、教育、人才、公众服务、新闻消息等,以尽快实现信息共享,给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二是开发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信息资源库,如高教、科研、经济信息,统计、旅游、国土、矿产资源等。三是不断提高信息库的商业化动态运作程度。大力发展信息资源提供商,积极建设网上联机数据库,组织高校、科研所、广播、电视台、报刊杂志社等开展信息上网。要面向社会,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及时性,建立各类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四)、全方位、深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带动安康经济全面发展。
1、国民经济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成与生产流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售后服务、管理决策紧密结合的内部网;利用电子商务,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企业在研究与开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变革,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生产、流通、管理各个环节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使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为现实,生产力水平产生质的飞跃。
•电子商务。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促进电子商务在传统领域的应用,选择区域、领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试点,及时总结推广。
•金融信息化。建立统一的金融数据通信网,逐步形成各金融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大力推广金融卡,提高客户数量,逐步实现金融的通用性,并为全社会提供安全、快捷、方便的支付结算服务;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新的金融业务,完善服务系统,扩大金融业服务范围;建立金融监管信息系统,提高识别、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农业信息化。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农业综合信息系统和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网络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农副产品销售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动态监测系统及相关数据库。为农业的宏观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和支撑。
•商业信息化。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各层面的应用,逐步实现前台及后台的管理现代化;加强信息技术在仓储、流通、物流配送系统中的应用,提高商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商品调剂信息系统,建设商品信息数据库,逐步形成商业信息网络体系。
2、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新闻信息化。在新闻领域(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各个环节,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以适应未来的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立一个以安康市社保局为网络枢纽,覆盖市县区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省局、银行、税务、财政、劳动、人事、工商、定点医疗机构等相关业务部门相联的广域网络联接,以所有参保单位、参保人员为服务对象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服务网络系统。该系统建成后,将成为陕西省社会保险综合业务服务网在安康的专业子网,也将能够对安康市社会经济生产生一定影响的专业信息网。通过开发社会保险业务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险业务网上申报、网上查询、业务处理全计算机化,从而提高社会保险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行。建立覆盖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个专业险种的综合社会保险政策数据库、所有参保人员的个人照片,指纹以及其他个人身份识别图象信息数据库、各个时期的社会保险经济指标和参数数据库、统一的业务规范数据库,该系统将为各参保单位、参保人员以及社会各阶层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关心监督社会保险工作,使用社会保险自助服务业务提供统一、高效、规范、方便、友好的支持平台。按照“五保合一、统一规划、规范管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系统建设要求,该网络系统工程将在2005年底前全部建成。
•教育信息化。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建设网络教育系统;加速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建立教育信息资源数据库;发挥网络在继续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体系的改革。2005年,全市所有初级中学、乡镇以上中心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尽快延伸到这些地区广大农村小学;所有高中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全市县区以下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连接;建成安康城区城域网,城区中小学高速接入。实现全市十县区卫星电视教育信息的网络化传输,使全市90%以上的农村学校都能收看到教育电视节目;大力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培训,2003年前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到2005年,未经过信息技术教育初级培训的教师取消聘任资格。
•卫生信息化。推进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医疗卫生信息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药品生产、销售管理,推进医药用品的网上招标采购,增加采购的透明度,降低医疗开支,提高效率,建立医药卫生信息数据库。
•文化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创作更好的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交通管理信息化。建立安康市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网络,采用现代化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技术手段,通过车辆管理局域网、驾驶员管理局域网、办公局域网的建立和互连,向上通过广电网光缆通道与省公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的连接,向下与各区、县大队相连接,从而形成市级公安交通信息管理网络框架体系。实现对机动车、驾驶员信息的处理、查询和交换,以及其他相关业务的有效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发布与接收,实现公安交通信息的综合利用和高度共享。
该网络的一期工程:车辆管理局域网已经基本建成,预计整个网络于2003年建成。
四、政策措施
“十五”期间信息化发展任重道远,要完成“十五”规划目标,我们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硬、软环境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统一领导,强化管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要建立有权威的信息化领导机构和管理办事机构,确立信息化工作一把手负责的领导体制,做到领导、组织机构、工作人员三落实,统筹信息化建设重大方针政策,加大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宏观协调力度,落实好政策职能,形成高效运转、配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2、加大信息化宣传力度。增加全民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大力宣传信息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重大作用,要让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全体市民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信息化放在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要普及和增强全民信息化意识及信息化科学知识。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教育、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建立全市信息化培训体系,重点对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公务员和在职职工,在校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大中专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的招生人数,健全全市的电子信息专业教育体制,完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设立。在普通中学和中专学校要把计算机的应用及上网操作作为必修课,并逐步在小学进行信息化的基础知识教育。继续鼓励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和民办学校培养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应用人才。继续搞好计算机软件水平和资格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鼓励自学成材。通过国内合作培养,造就高水平的信息科技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及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各信息中心、科研单位和管理部门的业务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建立吸引信息化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3、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规划一批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引入有利于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依靠社会各种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依法进行信息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要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以政府为先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在有条件时可建立高新技术的孵化基金,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制定政策和法规。研究制定扶植我市信息化发展的技术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资费政策以及《安康市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安康市互联网管理办法》、《安康市信息化工程管理办法》等制度。
5、坚持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今后,党政机关、政府部门新建或修缮办公楼工程,凡涉及信息智能化基础设施的,须经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对各部、各系统网站、网页的审查和报批工作,规范程序,加强管理。
6、提高信息化安全意识,强化信息化安全措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适应计算机信息网络迅速扩展的新形势,针对能够对信息安全构成严重威协的问题,要加强信息化安全教育和岗位培训,普及信息化安全知识,提高民族信息化意识,使公众能够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为了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保密工作,增加网络可靠性和稳定性,制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加强信息化安全管理。
本规划用以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由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实施并检查督办。动员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建设我市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构筑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开发汇集全市信息资源,发展上规模的信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市早日步入经济发达地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