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正文内容

安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8-10 09:18  
 

 

      录

    言
一 “十五”计划评估及环境形势分析
(一)“十五”环保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当前环保工作的主要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形势
二 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规划目标 
三 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二)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三)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控制生态恶化
(五)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六)固体废物实现安全处置 
(七)加强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设 
(八)提高环保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水平 
四 重点工程 
(一)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五)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六)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推进工程 
五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二)资金筹措 
六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 
(二)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行业新风貌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加大环保投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政策 
(五)提高环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 

    言

安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全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安康,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保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愈来愈大。同时,小康社会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将迎接严峻挑战,需要全面控制环境污染和减缓生态恶化趋势。因此,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环保规划,对保障我市的环境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规划的编制思路为: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全面总结我市“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教训,客观分析我市环境保护形势,预测未来5-10年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趋势,研究实现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需求。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永续发展,全面建设绿色安康,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的四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由单纯强调保护,转到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实现发展和保护“双赢”;在工作思路上,由注重末端治理,转到注重从源头抓起,实施全过程控制;在工作方法上,由单纯强调执法,转到积极参与综合决策,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在治理模式上,由以点源治理为主,转到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
  3、突出重点,用发展的思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监控和管理能力建设,推进环保科技及环保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示范、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设、环保科技和产业化推进等重点工程,实现全市环保工作新一轮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强对全局性、重大环境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研究5-10年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趋势和实现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需求。基于环境容量,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用发展的思路研究解决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用足用活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开展绿色GDP核算,研究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十五”计划评估及环境形势分析

(一)“十五”环保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十五”时期,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重点实施了蓝天、碧水、绿色、朝阳四大环保工程,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关闭了一批污染重、能耗高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查处了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违法行为,解决了一批涉及人民群众健康的行业性、流域性污染问题,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提供了环境保障。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根本,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主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连续开展严查违法行为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申报登记”、“污染源限期治理”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有效地控制和消减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十五”末,全市COD排放0.9万吨,氨氮0.115万吨,二氧化硫0.940万吨烟尘0.53万吨,工业粉尘1.15万吨,固体废物5.5万吨,基本实现了控制目标。
  2、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城市规划建成区空气质量主要指标基本巩固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质总体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之间,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城镇生活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中心城市噪声达标小区覆盖率41%,生活垃圾简易处置率75%以上,居民燃煤型煤和燃气普及率达到80%,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3.18%。电磁辐射、放射源落实了环境监管职责,完成了放射源的清查登记建档归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安康山青水绿,空气洁净,环境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赢得中外游客的普遍赞誉。
  3、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环保工作,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市县区政府签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环境保护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环境保护统一监管职责得到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逐渐形成。
  4、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抢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债和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安康市江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竣工投入试运行,安康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安康江北污水处理厂可研报告报省发改委审批,安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已进入招标确定业主阶段。旬阳、白河、汉阴、石泉、平利、镇坪、宁陕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及紫阳、岚皋、汉阴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分别完成了可研报告。石泉、紫阳、汉阴、旬阳、白河沿江城镇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处置工程陆续投运。初步改变了生活垃圾乱堆滥放或直接向汉江倾倒的状况。
  5、环保系统能力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十五”期间,十县区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单设,环保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配置了执法车辆,八县区已经建起了独立的办公用房,两个县正在筹建之中。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市环境监理总站达到二级标准,并通过省局考核验收。九县一区环境监理站初步达到三级水平。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高,监测范围逐渐扩大,市环境监测站先后投资250万元购置监测仪器、设备和车辆,建设标准化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复查。形成固定资产1700万元,全市环保系统能力建设实现了建队伍、打基础的目标。
  6、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投资达到18亿元。十县区列入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累计退耕还林374.9万亩,天然林保护184.23万亩;治理小流域102条,治理流失面积7184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加大,新增天华山、瀛湖湿地2个自然保护区,共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10个,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90806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3.86%。宁陕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指标基本完成,四个生态示范乡、30个生态示范村网络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农村生态保护工作逐步展开,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进展良好。
  7、环保投入逐年加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共争取国债5900万元,争取国家、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金、西部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资金305万元。争取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保专项资金2421万元,拉动社会和企业配套污染治理资金3600万元。五年共计用于环保治理和建设资金达到1.2464亿元。
  (二)当前环保工作的主要问题
  虽然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但局部地域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农村面源污染开始显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隐患令人担忧。社会转型期各种复杂多样的环境问题矛盾多,环境安全压力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改变。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五年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与之相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原材料的增长都超过了经济增长速率,说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仍是以拼资源消耗为主的“粗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耗能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支撑的。一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保护环境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存在着重资源开发,轻生态保护,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现象。
   2、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压力大。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我市绿色产业发展,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将使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处理、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投入加大,发展成本增加,兼顾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3、投入严重不足,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全市只有中心城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试运行。十县区生活垃圾只实现简易填埋,未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医疗废物没有进行集中处置。中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自动化监测、汉江出陕断面自动监测系统尚未建设。由于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环保的社会投入明显不足。
  4、环境监管保障能力十分薄弱。 排污费征收管理体制改革后,为了保障环保部门执法经费和能力建设资金,国家和省上出台了一些文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财力不济,大部分基层单位落实不到位。环境监测技术设备落后,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能力十分薄弱,生态监测仍未起步,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环保部门执法经费保障和执法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形势
  “十一五”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同时是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重点培育“药、水、游”三大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任务之一,西部大开发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全国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为汉江综合开发带来机遇,我市有条件争取更多的建设项目,省委,省政府“使陕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热点地区”和“实现突破发展”决策的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使我市成为重要的水源地和涵养区,《汉江、丹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落实,城镇环保基础设施改善,经济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生态环境建设,为我市发挥生态优势,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和空间。
  3、襄渝、西康、阳安三条铁路复线以及西康等四条高速公路,四座大型水电站陆续开工建设,不仅从根本上改善安康的基础设施状况,还将拉动我市经济的突破性发展。
  4、国家和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西部环境执法能力和突发性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将极大改善环保基层基础工作条件,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支撑能力;逐步推进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经费保障渠道,加强队伍建设,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5、污染负荷大大加重。“十一五”期间,我市资源加工型工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压力还将继续加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按照规划将达到100亿元,增加值55亿元,工业在GDP中的贡献达到30%。安康中心城市规划建成区规模将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5万,全市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因此,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量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难度大。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开发强度加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汉江及其支流水质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挑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农村面源污染威胁农村饮用水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7、新型环境问题日显突出。一是生物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大量的新化学物质可能成为自然系统中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三是生活污染带来的城镇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四是复杂多样的突发环境事件,特别是交通运输环境隐患造成的环境安全压力增大。
  8、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任重道远。环保统一监管机制及环境保护综合决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统计、环境信息系统等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污染事故预警机制和应急快速反应等环保基础能力建设急需完善和加强。队伍建设、人员素质,环保行政管理体制与环境保护工作任务的矛盾仍需认真解决。

二 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围绕“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药、水、游”主导产业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用加快发展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环境问题,遏制人为生态破坏;大力推进环境科技及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双赢”。
  (二)规划原则
⑴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
⑵坚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重点流域、区域重点行业突出环境问题的原则;
⑶坚持主要污染物环境容量和排放总量控制相协调原则;
⑷坚持污染预防为主,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工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
⑸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放射源与辐射环境管理,全面提高环保综合监管能力的原则。
⑹工作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注重衔接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保工作要紧扣汉江水质安全和秦巴山地生态保护一条主线,通过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示范、环保综合监管能力提高以及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推进六大重点工程,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和清洁生产工艺,通过六大工程的实施,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到2010年,基本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行政管理体系,使我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步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发展轨道。
具体目标是:
  1、环境质量指标
  ⑴水环境:
  ①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②地表水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汉江出境水质控制在Ⅱ类标准。
  ③地下水体不受污染,水质达到相关标准。
  ⑵大气环境: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稳定在300天。
   ⑶声环境:
  全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维持在2005年末现状并有所降低,中心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大于60%。
  ⑷生态环境:
  ①大力推进生态新农村建设,建成两个生态示范县,完善生态示范区网络建设;
  ②新增森林面积4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
  ③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0平方公里;
  ④土地复垦3740公顷。
  ⑸辐射环境
  ① 闲置放射源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②放射性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100%以上;
  ③合理控制电磁辐射污染。
  2、污染防治指标
  ⑴总量控制
  ①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氨氮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末水平;
  ②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末水平;
  ⑵污染治理
  ①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理处置;
  ② 中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县城达到40%以上。
  ③ 中心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其它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60%。
  ⑶污染预防
  ①重点污染源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85%;
  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50%;
  ③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
  ④重点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60%;
  ⑤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0%。
  3、环保管理能力目标
  ⑴建成中心城市大气自动监测站;
  ⑵建成汉江干流水质市界、省界自动监测断面;
  ⑶完成全市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辐射监督管理标准化建设;
  ⑷建成市县区环境信息网络和市级应急响应系统;
  ⑸开展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试点;

三 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第一,建立健全新型绩效考核和管理制度,为环保管理奠定基础。第二,预防为主,全面落实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新建项目审批,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第三,以“总量控制”为核心,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主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巩固和提高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成果。第四,全面推进落实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提高企业环境绩效。第五,严格环保执法,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第六,抓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大力创建绿色文明示范工程。
  (二)大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生产开发活动、畜禽和水产养殖等活动,确保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以保护汉江水质为重点,支持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确保汉江出境水质。加快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推行和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确保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和出水水质,提高垃圾处理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关于黄姜、化工、矿产等行业的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定,落实企业治污措施,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格控制工业COD的排放总量;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完善流域治理机制,改善水环境质量,达到区划功能要求。
  (三)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整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洁能源的比例,积极引进天然气入市,推行集中供热,在城区内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落实有关节能标准,降低城市建筑的能耗;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提高绿化率;严格控制建材、矿产加工、化工等行业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使用小排量、低油耗、低污染的车型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全面推行燃油清净剂,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控制生态恶化趋势
继续加强化龙山、天华山及瀛湖湿地三个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保护功能,提高保护水平。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巩固宁陕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成果,着力推进旬阳、镇坪生态示范县建设。建立以环保部门牵头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机制,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切实加强资源开发和西康高速公路、襄渝铁路复线等重点建设工程的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监管,提高生态安全保障水平。
  (五)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初步建设放射源安全与辐射监管的管理体系和应急反应系统,加强监管力度,合理控制电磁辐射污染,安全处置放射源,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安全。
  (六)固体废物实现安全处置
完成安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建设并确保正常运行。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高铅锌等尾矿废渣的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堆存量。
  (七)加强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设
逐步建设水质、大气、生态三位一体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对重点污染源实行在线自动监控试点;完成全市环境监察、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建成市县区环境信息网络,为强化环境管理,实施辖区环境质量考核创造条件。建设市环境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指导各县区环境应急工作。
  (八)提高环保工作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
  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资源生产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十五”期间提高20%左右,废物最终处理量减少30%左右。切实利用环保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解决资源开发、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

四 重点工程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带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全面开展,是解决环境保护长期存在投入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工业污染治理工程
  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全市生物化工,矿产品选冶,建材、食品行业的工业“三废”污染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治理工业污染。
  (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有效推进中心城市及九县城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建成安康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保护汉江及其支流地表水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变城市脏、乱、差现象。推广清洁燃料,筹建安康市城市天然气管道工程,提高居民和机动车燃气使用率,治理城市大气污染。
  (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一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成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宁陕大熊猫保护区;巩固宁陕生态示范县和四个乡、30个村生态示范网络建设成果,新建旬阳、镇坪县生态示范县,结合新农村建设,创建10个生态示范乡镇、30个生态示范新村,着力加强秦巴生态功能区建设。
  二是天然林保护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十一五”期间,管好现有1471.8万亩森林资源,完成宜林宜草荒山荒地造林绿化130万亩的同时,重点完成瀛湖周边、汉江两岸、城镇周围、公路两旁的植树(竹)造林绿化任务。
  三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巩固提高,稳步推进的原则,对全市坡耕地旱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十一五”期间,完成陡坡退耕260.8万亩,荒山造林83.7万亩,封山育林100万亩。
  四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重点对25度以下的坡耕地进行综合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科学配置生物资源。“十一五”期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93条,30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90%,控制土壤侵蚀量70%,新修基本农田28.5万亩。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可降解农膜,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化肥使用量。大力推广以农村沼气为主的各类能源生态工程,鼓励建设沼气池、节柴灶、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还田和气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十一五”期间,建设沼气池2万个,节能灶6万座。
  六是生态移民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绿色产业,庭院经济、特色居民为着力点,与产业开发、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小集镇建设、安康风情旅游结合起来,大力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减少人为破坏生态现象和地质灾害的发生。建设5个绿色食品基地。
  (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
  依靠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黄姜皂素加工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实现黄姜加工企业清洁生产。积极探索和推广使用铅锌等有色金属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按照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十一五”期间,全市要重点抓好10个清洁生产示范企业,1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五)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建成安康市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汉江省界、市界分别建成汉江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选择10个重点企业安装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完成市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市环境监察机构完成二级达标,县级实现三级达标。建立初步地应急响应系统,增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市、县两级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完善市、县区环境行政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能力。
  (六)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推进工程
  开展水环境和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研究污染损失调查方法和绿色GDP核算方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培育发展10个绿色环保企业。

五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为确保“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落实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的重点要求。“十一五”期间完成六大重点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资64.7亿元(详见附表),达到同期GDP7%。
  (二)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原则为:工业污染治理和“三同时”建设投资按照“污染者负担”原则,由企业自筹治理资金,重点示范项目给予环保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争取财政适当给予贴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能力建设和环保科技及产业化推进等建设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项目应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在积极争取国债支持的同时,全面施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制定科学的计收办法。开征城市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处置费,采用BOT等方式,吸引各种资金积极参与等渠道筹措资金。

六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落实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
把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列入市县政府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任期政绩考核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的环保责任。要按照政府部门职责,分解落实到相关政府部门,逐年考核。全面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预防、控制因决策失误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保部门要按照统一法规、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的要求,加强综合监管力度,确保环境保护责任的落实。
  (二)加强环保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行业新风貌 
   高度重视环保机构建设,根据环保职责职能,理顺环保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设环保工作机构,建立有利于参与综合决策,有利于执法监管,上下协调,管理顺畅,务实高效的环保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协调,理顺资金渠道,确保环保人员经费和执法经费足额拨付。切实抓好环保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学习和培训,开展业务技能练兵比武,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考核、奖惩制度,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创佳评差”活动,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建一流的队伍,创一流的行风,出一流的业绩,树一流的形象。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对规模小、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严格限制资源浪费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所有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符合产业政策优势特色产业,按照技术起点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原则严格把关。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继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四)加大环保投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与政策
  1、积极探索增加环保投入渠道,形成合理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体系,充分体现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原则,确保环保投入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
  2、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科目,逐步提高环保投入占公共支出的比例。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事业。鼓励推广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专业化集中治污、培育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企业化改革进程,全面开放环保市场。
  3、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受益者付费、破坏者赔偿、开发者补偿等原则,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矿山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争取中省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增加环保投入。
  (五)提高环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制
  1、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形成浓厚的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宣传要重点抓好“五个一”工程,即重点抓好一条街、一条路、文化广场、国策牌、宣传牌的建设工作;环境教育要针对社会的不同层面,通过采取环保知识进课堂、领导干部环保法规培训、环境警示教育等方式,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主体环境教育格局。环境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地域浓厚浓郁的民族文化内涵,形成各县特色的、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氛围。要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环境文化建设机制,整合全市环境宣传教育资源,用强有力的环境宣传教育手段推动环保事业新一轮更快更好地发展。
  2、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环境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信息政府网站,推进环保政务公开。各级环保部门要定期发布政策法规、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环境信息。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3、完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文明新村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各级环保部门要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的作用,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