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正文内容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作者:   发布时间:2007-12-28 09:26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陕政发〔2007〕23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信息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安康农业突破发展,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举措,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具有重大意义。我市农村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必须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信息进村入户,以及时便捷地提供农业生产、市场流通以及农业政策等信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因此,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全市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我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工作体系建设、网络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信息体系建设正在形成新的格局。网络建设已逐步覆盖到县、乡、村,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信息采集、分析体系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的农村信息服务运行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互联网、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现代传播手段与报刊、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手段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信息工作的总体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信息工作队伍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广播、电视、电信、报刊等常规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为此,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加快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作为强化面向“三农”公共服务、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建设目标
       (三)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精神,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的,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人员素质,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目标:到2010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基本覆盖全市行政村;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市级涉农信息资源得到较好地整合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市场化信息服务机制初步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的、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格局;信息服务覆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和农民培训等各个方面,让全市农民基本享受信息化所带来的成果。
       三、建设原则、总体任务
       (五)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要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有关部门和电信与网络运营企业积极配合,以实施“一村一品”示范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为依托,搞好试点,总结经验,加快推广,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优势互补,规范竞争,协调发展,加快延伸。要注重发挥部门和行业的优势,引入合理、规范的竞争机制,使信息基础设施网建设及服务不断向农村和农户延伸。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一网对农村,一站式服务。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安康农业网为依托,采用多种方式,统一向农村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并在村级建设综合信息服务站,避免重复建设。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主抓服务,注重实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创新运行机制,采取多种模式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保证农村信息及时、准确、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任务: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采取有线、无线、网络、广播电视等接入手段,依托全市农业信息网络统一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公共网络,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加强各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共享,统筹建设全市“三农”信息资源库,为提供准确、实用、及时的信息奠定基础。根据统筹建设农村村级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的要求,逐步建设、完善、整合村级信息服务终端。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开展面向“三农”的综合性、专业性、特色性信息服务。
      
四、建设、完善各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七)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延伸。在农村通电话、广播电视的基础上,推进农村互联网建设。以农业信息网为基础,充分利用各种公共网络,实现农村信息网络延伸扩展。采取多种模式扩大农村信息网络的服务范围,建成覆盖县、乡、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和营销大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八)升级改造市级综合服务平台。按照“一站式服务”和“一网对农村”的要求,升级、改造“安康农业网”,进一步综合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劳动、民政、财政、统计等各涉农部门为农村服务的内容,优化版面和栏目,扩充信息容量,增强服务功能,使市级综合服务平台最终实现“一网对农村”的目标,统一向农村发布信息。同时满足县级服务平台、各涉农专业网、全市农业系统视频培训系统后台支持的需求。
(九)加快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结合各涉农部门的优势和县域经济特点,优化栏目,扩充信息容量,重点突出实用性,突出农村信息服务特色,使各县区的农村信息通过县级服务平台对外发布。
      
五、加强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十)加强涉农信息采集工作。实现“一网对农村”目标,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扩充涉农信息采集范围,拓宽渠道,丰富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各涉农部门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做好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绿色产业、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及农资质量监管以及农村劳务、农村低保、文教卫生等方面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分析工作,提高农产品监测预警水平,努力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十一)整合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市级涉农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市农业网统一平台,统筹建设全市农业信息共享交换系统和农业基础信息库。依靠市级各涉农部门现有的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建立部门交换信息库,实现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建立健全全市农业基础信息共享和应用的长效机制。
       (十二)加强涉农专家库建设。组建各级涉农专家库,利用已建成的农业信息体系,组建一支能热心为农民群众服务、门类齐全、业务熟练的高素质专家服务队伍,及时为农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农业部门和电信营运商要发挥涉农专家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组织专家开展服务工作。
       六、加快农村信息“进村入户”
       (十三)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结合实施“一村一品”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在全市启动实施“信息化村示范试点工程”。今年率先启动“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部分条件较好推广村的农村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逐步扩大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推广到全市所有行政村。
       (十四)大力推广“三电合一”服务模式。认真总结“三电合一”(电话、电脑、广播电视)试点的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创新,把农民急需的农村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和科技信息传播到乡村,努力提高“三电合一”平台的信息服务能力。
       (十五)统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站。结合农村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的统筹建设,逐步整合村级各类专业信息点,建立统一的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室,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文化信息共享、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等综合性服务,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发布等便利条件。
       (十六)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进一步调动各通信、广电网络运营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技术、人员、资金优势,运用移动短信、互联网、热线电话、数字电视、广播、报刊等服务方式,加大信息的采集、发布量和覆盖面,适时传播信息,不断扩大用户群,为更多农民提供服务。大力推广“12316”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专用电话在我市的应用。市广电局要积极推进农村数字电视示范村的试点工作,并争取尽早开设农村电视专门频道,努力把数字电视打造成政府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新型渠道。
       七、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把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村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林业局、水利局、民政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广电局、气象局、电信、联通、移动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全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农业局,负责农村信息建设的日常工作。市农业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组织编制全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各县区要树立大局意识,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协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十八)加大投入力度。全市各级政府要将农村信息化建设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投入。市上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市县、区负责运行维护经费的筹措。市发改委要在基本建设资金中增加对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安排。市财政局负责市财政资金的落实。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要整合各行业支农信息化资金,统一规划,集中使用,发挥聚合效能。市信息办要配合有关部门逐步加大全市信息化资金向农业倾斜的力度。市级涉农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村信息化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全市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聚集社会力量,扩大投资渠道,加快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建设。
       (十九)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加强农村信息员和农业信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掌握并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通过对信息工作人员进行信息采编、信息分析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收集的数量、质量和利用水平。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的培训。
       (二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模式。要着眼长远发展,着手当前工作,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创新意识,下大力气消除影响农业信息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弊端。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思路,采取政府出一点,企业拿一点,村级筹一点的办法,落实各村信息站(点)建设任务。鼓励农民在政府扶持下投资参与信息网站建设。全市各级政府要发扬创新精神,在农村信息服务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并广泛宣传各方面的先进典型,不断开拓农村信息化服务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二十一)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切实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通信条件。鼓励电信运营企业最大程度地降低电信资费,最大限度地开展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网络运营企业要切实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公共网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全市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各种优农惠农政策,排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优化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村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下大力气抓一批农村信息化服务示范点,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局工作的发展。
       (二十二)加强监督检查。
       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对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