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档案文化 > 学会活动 > 正文内容

白河县名杂谈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03 09:32  
 

    一般来说,县的命名大多因山、因水 、因人、因事等。不论春秋时的穴,秦时的锡县,单就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白河县来说,白河这个县名显然与水有关。没错,白河县名正是因境内汉江最大支流白石河而得名。那这个地处大巴山北麓汉江南岸的县,为何不以山北、水南为阴的叫法起名呢?可能已有汉阴县等缘故吧。而选择白石河命名,显然因为流长88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1450平方公里总面积55.7%的白石河是白河的母亲河。由她为县名顺理成章。那白石河名又源于何?

白石滩!白石河名因白石滩而得。早在南北朝时已有白石滩这个小地名的叫法。《水经注》中记载“汉水东流锡县故城北为白石滩。”我想郦道元当年必是因记长江而溯汉水,在溯汉水源头的途中,留下了白石滩、锡县故城等与白河县相关的自然人文记载而流传后世的。白石滩乃是白石河入汉江处(即白河县城所在地)北岸一大片千余平方米的平坦河滩。汉江涨水时没于水中,水落可见。汉江水冲洗打磨光滑,并挟来置于摊上的石头大多色白。在阳光下,由南岸眺北岸白石滩处,满眼白花花的汉江石,以白石滩为名理所当然。

在这个偏于一隅的山区小县的开发拓荒史上。以移民为主的白河先民们,以山的坚韧和不屈,水的灵秀和迂曲,及白石滩上来自四方的汉江石的包容和乐观,开垦、建房、筑城,用艰辛的汗水开拓出白河人繁衍生息的生存聚居处。并把改造恶劣自然环境求生存斗争中磨砺出的上述品质和精神,渗入白河人的血液而代代相传。

在白河县城东南临汉江又隔白石河与县城主要部分相望的一小片地方叫小河口。此地名源于白河人称汉江为大河、白石河为小河的习惯。小河口与县城河街(临汉江)曾皆是白河的主要码头,见证过汉江是黄金水道时白河码头的繁华和水运业的发达。1930年代末,作为抗战中通向大后方的交通动脉老(河口)白(河)、汉(中)白(河)公路通车,并在小河口相接。

随着1970年代初襄渝铁路和旬(阳)白(河)公路的建成。白河的水运业也走向没落,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成为白河交通运输业的主导。距白石河入汉江处向南300多米处有座跨白石河、长115米、净垮70米双曲拱公路桥,名叫白河桥。白河桥见证了白河人自1970年代以来大力兴修地方公路的艰辛筑路史。

建白河桥可以说是白河人的夙愿。既让小河口、老白汉白公路与县城相连,又可改善县城向县内和周边地区的公路辐射能力。桥建于1976年,正值共和国历史上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徘徊前进时期。筹建时,白河1976年财政收入为91.3万元,而且建桥未列入省地拨款的公路建设项目、设计技术问题等无从解决。这些困难没有把已持续兴修石坎水平梯地几年而惯于苦干实干的白河人吓到,没有让坚韧、灵秀、包容和迂曲的白河人后退。白河人在不等、不靠中,迎难而上;在主要凭县内力量的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马建桥;在“求外援而不依靠外援中,不拘于“左”的束缚,尊重知识、苦干实干、科学筹建。

桥的设计师是一下放分配到县搬运队工作的派分子。在放一个派分子走,并给足钱、粮票让他回母校西安建筑学院求助老师的充分信任中;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的出色设计图纸完成了;在艰辛迂曲的多方反复奔走下,白河桥终于争取到项目资金58.5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内挤、筹;在驻白铁道兵部队的援助下,采取无支架悬索吊装的办法,攻克了重型机械才能架成的70米双曲拱的施工难题。在历时300多天苦干实干,投入技工16452.15个、普工45925.66后,一座投资72万多元、净垮70米的吊装双曲拱公路桥终于建成。

今天,随时光的流失,锡县故城乃至明清白河县城墙等,已湮灭于历史的岁月沧桑中而难觅痕迹。 然汉江、白石河 、白石滩等,虽历经沧海桑田却依旧在;这些地名和白河县名也因记载和世代口头相传仍在沿用;静静流淌千万年的白石河,仍在不知倦的流经县城时汇入汉江;316国道在小河口于白河县城相连,白河桥仍是白河县城公路交通的枢纽桥梁之一;白河人仍在这个倚山傍水、山青水秀的聚居地,建设自己理想中的家园。

不同的是,白河人自1970年代初以来,在修田造地和修路建厂的实践中磨砺出的,解放思想、不等、不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治山创业精神,成为一届届县委、县政府带领白河人民探索求温饱、奔小康和科学和谐发展之路的传家宝。并在实践的探索中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白河“三苦”精神(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其既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发展,也是改革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成为贫困山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面旗帜,已从白河走向三秦大地乃至全国。

                                白河县档案史志局:蔡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