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档案文化 > 学会活动 > 正文内容

《白河县志》的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6-24 08:36  
 

  古语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作为 “一方之全史” 的地方志书的编修,发轫于秦汉,至宋定型,盛于清,昌在改革开放时。编修地方志书不仅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代代相继,而且现存的近万种、11万多卷各类志书和改革开放以来编纂的5万余部、数百亿字的地方志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主根谱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绵长的族群记忆的信息库。

作为一县全史和留存白河人共同记忆主要载体的《白河县志》,因白河设县时间短仅3个版本,又因民国以前档案毁于战火等原因,新县志的编修艰辛曲折。3个版本的《白河县志》也因是记录白河文明史和白河人族群记忆唯一延续的主根谱,而更显珍贵。

地处陕南东部,大巴山北麓、汉水南岸的白河,设县于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至2009年已有534年。地方志书仅有清嘉庆六年(1801)版、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版和1996年版3个版本的《白河县志》,主编分别为知县严一青、知县顾和原县方志办主任、档案局长艾文仲。

严一青浙江乌程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任白河知县。时陕西抚台曾有 “悃无华,专心办事,为通省所仅见”的评价。他在已升任五郎厅通判的情况下,仍暂留白河主持完成了清嘉庆六年版《白河县志》的编纂工作。顾是光绪十九年(1894年)任白河知县,时常坐竹篼(用竹椅子捆在两根竹竿上)到乡野访疾苦、问养蚕法等。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大背景下,任内主持完成了清光绪十九年版《白河县志》的编纂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以19586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地方志小组(后转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家档案局于1959年联合成立中国地方志小组为标志,新编地方志工作起始发轫。因“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浪潮而中断,直至1980年代初,才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全国开展而步入昌盛时期。白河新编县志也随这些历史大事件的发展而准备、启动和完成,并在1996年出版。期间,一次意外的历史小事件,造成了编修白河新县志的艰辛曲折,许多史志档案工作者见证推动着白河方志事业走向昌盛。

1948年时,白河县已是国民党军扼制解放军进陕、入川的桥头堡。随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白河先后经历了194841日和1949525日的两次解放。1948330日,解放军412旅发起旬(阳)白(河)战役时,国民党白河县政府将县明、清、民国档案挑选装成12皮篓(蔑制挑粮食的竹篓),以21块银元雇挑夫6人,由11人枪沿汉(中)白(河)公路武装押运安康。行至黄石板沟口时,闻解放军已截断汉白公路,又听到前方枪声不断。仓皇中,国民党兵让挑回到白岩转头沟口对面汉白公路下连皮篓一起全部焚毁。41日,白河县解放。因白河民主县政府忙于支前、肃匪和政权建设等头等大事,同时具体工作人员又弄不清楚乱七八糟散落于县政府楼上的就是档案,就让炊事员做引火纸烧了。后知是档案时,仅残剩部分国民党县参议会、党部档案得以保存。

1949525日,解放军19军收复白河后,档案统归中共白河县委秘书室管理。1956年中共白河县委成立档案室,刚过20出头的谢先登调任专职档案员;1959年中共白河县委档案馆设立,谢先登任副馆长;1985年白河县档案局设立,谢先登任副局长(时未配局长),19875月任局长,直至1991年调县委保密局。可以这么说,正是谢先登等这些基层档案工作者,长期忠诚、热爱并默默无闻地奉献于档案这个繁琐清贫的岗位,才使新编白河县志有了较充分的档案支撑。

“文革”初,县内“红卫兵”组织开展“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县内散存的古籍等档案又遭浩劫。后经谢先登等到机关、乡村、私人和县外等多渠道抢救征集,才使白河县档案馆馆藏不断丰富,家谱等古籍成为馆藏一大特色,档案也接收至1980年代末。而在保护档案时,谢先登则把一个档案人忠诚于事业的责任心显示的淋漓尽至。1967年“文革”的左倾风暴急剧升温。是年夏,白河派性林立,“造反”、“夺权”“批斗”的左倾浪潮肆虐。一派性组织为彻底打倒县委领导,密谋抢县档案馆档案以搜集证据。当他们来到县档案馆叫嚷着让谢先登开门时,遭到了其严辞拒绝。在谢先登要县委领导批示再开馆库门的坚持下,造反派们此次抢县档案馆的图谋破产。1991年谢先登获“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181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成立;1983年,中国地方志小组恢复并改名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一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编修地方志及地情文献工程,在全国各地开展。艾文仲等白河新编县志的编修者,有幸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文化工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生于1939年的艾文仲,自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到白河二中任教起,即以陕师大导师黄国璋 “到一个地方工作,要注意收集利用地方文史资料作乡土教材,与教科书相辅……” 的教诲为训,坚持几十年如一日收集白河地方文史资料。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到陕西省委党校参加全省地方志编纂培训后,艾文仲于1984629日任白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即以为白河人延续族群记忆主根谱的历史担当,全身心投入修志这个清苦、辛苦和艰苦的岗位。并长年跋涉于田野地头间,十余载伴青灯黄卷旁,苦耕不辍于三尺木桌上……

在县委书记:“县内干部,你认为能行的,人事局、组织部给你调!”的话语中,白河新县志的编修快速启动。而县档案馆档案则为编修提供了最基础、最原始的资料。艾文仲等历时3个多月,阅县档案馆档案2000余卷,并按编修提纲分类摘抄资料上卡片。

为弥补36年前白河民国以前档案毁于战火的意外,艾文仲等既按县志的编修提纲,到县内乡野广泛采访75岁以上的某事的亲历者、知情人(包括旧社会的公务人员、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等),寻访抄录有文字的载体(如手稿、碑、碣、题刻等),并查考由来;又以信函与北京、上海、南京、四川、山东、广西、河北等30余省市档案局和旬阳、郧西、郧县、竹山等邻县档案局、县志办联系追索有关白河县的地情信息,购买、交换方志档案资料。

1988年一个夏天的一次走访中,艾文仲带着一个工作人员索迹来到了东坝一个穷乡偏僻的村庄。经过一番耐心细致说明来历、目的的劝说后,主人的母亲才爬上竹片编成的阁楼上,从一个背篓的草木灰中扒出一个油布包,层层打开后一看是本《东坝风土人情记》的书,经当场鉴定是主人先祖黄弼臣所著的清抄本白河民间地方志书。书稿成于光绪三十四年,是用毛笔写于白河产的构皮纸上,简易线装32开,文言文无标点。记录的是清乾隆至光绪三十四年间,有关白河县移民、农耕、风俗、野生动物、战乱(白莲教、太平军)、自然灾害、文化教育、硫铁矿开采(炼磺)、宦绩(部分酷吏、廉吏)、货币及黄家大院(东坝)、张家大院(西坝)修建始末等内容。

当提出购卖遭主人拒绝后,艾文仲即协商以看一天10元的价格在此家蹲守了2天。忍受着夏的炽热,蚊虫的叮咬,他看摘、同伴抄,终使该书中的许多重要记述录入了新县志。在感动于艾文仲等编修新县志的艰辛时,也不由的感叹于黄理堂(又名黄弼臣、黄光燮,曾任河南省西平县知县。68岁告老还乡回白河县东坝后,著此书。)这个封建士大夫对传承族群记忆的自觉担当。而一式三份抄成得书稿,2份留东坝,1份送至河南郑州黄姓子侄处。留东坝书稿,1套毁于文革中的"破四旧”; 1套随钱静民、黄群常母子的去世而断了线索。

在编修出版新县志的艰辛曲折中,“要饭”的县财政仅能给予有限的资金支持,一直是困扰编修工作的一个硬伤。为节省稿纸,艾文仲等曾一张稿纸两面用(第一次用铅笔写,第二次用钢笔写)。到县外采访搜集资料,对方安排住20/晚的房间。艾文仲等待主人走后,马上请招待所调整到10元、15/晚的房间。

19915月,新编白河县志初稿脱稿;经1年多的修改、补充,19931月初二稿打印装订;又经1个多月的修改、补充,三稿出并送安康地区方志办审查;根据提出的修改、补充意见,3个月后,四稿出并打印成册。19936月,县方志办并入县档案局,艾文仲兼任县档案局长。1994年秋,安康地区方志办在得知新编白河县志无差旅费送省终审后,安康地区方志办主任刘明执就说:“既然县上无力解决,这趟去省的差旅费由地区方志办解决。”并当即面示会计开了一张700元的支票。19941122日,艾文仲等将新编白河县志四稿送到陕西省地方志办交董健桥(时任省方志办县志处处长)报请终审;19956812日,新编《白河县志》终审评议会在西安召开。会毕又根据终审建议补充修改。

19951216日,白河县长王武杰到县志办通知艾文仲带上志稿,一同到西安联系县志出版印刷事宜。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协调下,新编《白河县志》六稿下限延至1995年底。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通过县财政拨付7万元、预定新县志筹资4万元和县方志办、档案局职工集资2万元、贷款3万元的办法。19967月,101万字、16k、印数2000册的新修《白河县志》,穷十年之力6易其稿后,终于由陕西省人民出版社印刷出版;1996829日,1996年版《白河县志》在县政府会议室举行首发式。

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在这个“为民族文化续根脉” 和为留存白河人共同记忆续根谱的历史担当中,在完成编修1996年版《白河县志》的艰辛曲折中,艾文仲等白河新县志的编修者,把自己的名字永远留在了白河县志的编修史上。1996年版《白河县志》也成为5万余部新编县志中的珍品之一。

随着国务院 2006518日公布《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2000多年的修志传统有了法制、制度的保障。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二轮修志的启动和全面推进。加强整合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使地方志书和地情信息资料的“资治、存史、教化、交流”等功用,更广泛深入地延伸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已成地方志工作发展的大势。同时又对地方志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成为以学术性、专业性体现于全面、深入、精确地把握一方地情资讯的“地方通”,更需要每位档案史志工作者在历史的担当中去学习、去实践。

(本文参阅了艾文仲提供的相关情况)

                     白河县档案史志局:蔡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