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 安康市档案局 > 档案文化 > 学会活动 > 正文内容

白河县城杨泗庙

作者:   发布时间:2010-10-18 17:41  
 

杨泗将军为长江中下游流域船民们信奉的水神,清中期后随陕南商品经济的勃兴,汉江航运业的发达,在陕南汉、丹江流域盛极一时。当时,陕南汉、丹江的重要码头、险处都有船民们建的杨泗庙。杨泗庙不仅是船工们行船前烧香磕头寻求庇佑处,也逐步衍变成各地定期举行的“二月二”或“六月六”杨泗将军庙会或赛神活动等民间节日。作为汉江中游的一处重要商贸货物码头和水运中心,仅白河县城就曾有河街船帮们建的上、中、下3座杨泗庙。

白河县城位于汉江流经大巴山东段出陕西境的南岸,为一座依山临水山青水秀的山城,清新明净而充盈蓬勃的朝气和活力。县城分城里、河街(含小河口)和狮子山新区3部分,现有3个社区(不含狮子山新区)2.1万人。汉江像一条碧绿的玉带自西向东绕县城北流过二三公里后,在陕西省最低点(海拔 170 米)的下卡子处出省境。由于县城地处“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 的襟喉之地,沿汉江上可溯旬阳、安康,下可达老河口、武汉。因此成为清,尤其是清中期后汉江航道上的一处重要货物集散中心和商贸码头。白河旧志上 “昔汉江航运便利,商贾云集,俨然如通都大邑”等描述,就是对当时县城河街(含小河口)繁荣商贸业的历史记载。而“舟辑如梭,白帆如云”的记载和3座杨泗庙则又是河街发达水运业的历史见证。             

清嘉庆《白河县志》卷五·祠祀志载:“杨泗将军庙,在县北三里汉江岸,祀宋总管杨从义,建置年代无考。本朝雍正二年重修。”此处记载的是白河县城河街今城关镇政府处的中杨泗庙。沿依山的中杨泗庙下向街东30多米处的红星桥为界,西至白河水文站段为白河县城上河街,上杨泗庙在白河水文站处;东到原爱民水站处为下河街,下杨泗庙在下河街中段原县电影院处。

上杨泗庙为清乾嘉时期所建,建在上河街西北端汉江边依山临水处。时沿江边一落差二三十米陡崖的羊肠山道而上,可见江边山间一缓坡散居有六七户人家。庙建于坡住户间的一高处山坪上,为青砖建筑。庙前小山门为院,站院边向北可俯瞰陡崖下滔滔汉江,向西200米处可见通向湖北郧西傅家沟的汉江古渡口,向南可见有牌楼并竖有旗杆的庙厅院门。进庙门为约60平方米的庙厅院和神殿。厅院内种有树木,神殿正对庙门,两侧各1间约20平方米的厢房。进神殿可见神龛上供有神像,中央仙风道骨、貌似道教祖师、手持长剑的面部箔金者,即是水神杨泗将军。其貌既不似宋、明时期陕南民众祭祀的水利神杨从义,也非在湖南、湖北等地区供奉的举月斧、作斩蛟龙状的白袍水神杨泗将军。到像似水利神杨从义和两湖地区信奉的水神杨泗将军的综合。

原来,清中期后以长江中下游两湖地区为主的移民入陕南后,将原居住地域内庇佑船民的水神杨泗将军的信仰一并带入。与陕南民众对杨从义(11261127),这个抗金有功的宋总管,知洋州对汉中水利灌溉卓有功绩,赐爵安康郡开国侯的本地水利神的祭祀信仰相融合,整合为陕南对“拯危济险,利涉大川”的水神杨泗将军的祭祀信仰。杨泗将军遂成为陕南汉、丹江流域船民们普遍的区域宗教信仰,建杨泗庙也同时兴盛起来。并在清末民初达到极盛。

此时期,也是白河县城商贸、水运业的极盛期。时白河及周边县的山货特产在河街码头装船下运老河口、汉口,京广百货在此起岸疏散,一派水运商贸繁忙景象。同时,河街各帮商人于1931年前后纷纷在老河口、汉口设栈行。而3杨泗庙的香火亦盛极。又因上、中杨泗庙座落山间高处,汉江洪水一般无法淹没。于是有了水涨庙也涨、杨泗将军显灵等神奇民间传说,使当时庙内几乎每日香烟缭绕以船民为主的烧香祈佑者络绎不绝。每次开航前,船民们都要到庙里给杨泗将军和神像们烧香叩头,祈求庇佑行水平安。

信奉水神杨泗将军,并广建杨泗庙。反映了处于落后生产力状况下蒙昧的人们,无法认识驾驭汉江航道急流、险滩等的无奈下,把对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寄托于对神灵的虔诚信仰来寻求庇佑。可是,神灵不是万能的!他能平衡、慰藉船民们的心理,却没有认识并驾驭自然的神奇力量。险恶的汉江航道和洪水,并未因船民们对杨泗将军的敬畏信仰而变缓和减少。

与之相反,随乾嘉以来大规模移民拥入的不当开发,陕南的生态平衡被加速破坏,加之此时地球气候又处于“小冰期”的强冷期。凡此种种,又带来了陕南以水灾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在清乾隆至光绪的短短173年间,汉江大洪水达到平均10年即发1次的高频次。其中,白河旧志记载的较大、破坏强的就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闰五月大水。汉水涨溢,冲去河街铺房、戏楼。”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洪水的推算流量达30300立方米/秒、水位196.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十四日,水高数丈。沿沿河田房冲毁无数。1921 年,194.1米的水位、27400立方米/秒流量又让河街一片汪洋。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白河县城又成为撤往西南大后方的交通孔道之一。1938年,连接大后方的老(河口)白(河)、汉(中)白(河)公路在白河县城接通;年底,国民党51军后方勤务部、军政部各分站(库)移驻白河。曾在上杨泗庙院架山炮2门,炮口指向江北处,并将不少国民党伤兵安排住进庙内。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和1939年春白河霍乱瘟疫的大流行,许多伤兵死在庙里。此后,庙就不再有人求神拜佛,香火也就断了。同时,随公路交通的逐渐发展,因汉江航运而兴的白河县城水运、商贸业也渐趋萧条。解放后,上杨泗庙先后改作县副食公司盐库、屠宰场。1956年1月,白河水文站从北岸迁到上杨泗庙处。

白河水文站是汉江中上游的一类精度水文站,及丹江口水库的主要入库控制站,控制积水面积达50115平方公里。站建于1934年12月,站址设在与白河县城隔汉江相对的北岸湖北省郧西县老官庙。时租用老官庙街中心靠山大榆树处一艾姓职工房屋,水位尺设在老官庙清真寺下河边,仅凭一艘小木船作测流工具。水文站迁上杨泗庙时,已断香火10多年、又作过屠宰场的上杨泗庙院内阴森恐怖。坊间流传着一小女孩进庙拿杨泗将军手中木剑玩耍,杨泗将军显灵惩戒,小女孩回家后脸痛并发肿的奇谈。可已逐渐接受理性、科学思想并翻身作主人的白河人,已走出蒙昧。他们在庙神殿前建起40平方米的水文站办公室,拆神殿作职工宿舍,把2间厢房改作泥沙室和水质分析室。并在19571958年先后架起一座过汉江的吊船缆道,造了两条载重7吨的连体木船,建起一座33米深的水位自记井。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测洪能力和精度,来认识并驾驭汉江洪水和航道的急流、险滩。并测出过19499月,白河县城汉江洪峰水位191.1米、流量22100立方米/秒;198373081日,白河县城汉江洪峰水位196.63米(高出河街街面9.83米)、峰前流量30100立方米/秒(仅次于有记载的1583年的洪水)等精确水文数据。

中杨泗庙抗战时也曾作国民党伤兵住处。在白河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改作县副食公司酒库,后作为城关镇政府驻地。下杨泗庙民国时已成为白河县城的剧场,并于1956年正式改为县剧场。1963又投资改建成县电影院,直至1987年城里县影剧院建成后渐弃用。3个杨泗庙的所有遗留物、遗迹基本都毁于“文革”的“破四旧”运动。

现今,随着铁路、公路交通的发达和汉江梯级开发的推进,汉江的交通使命已经终结。白河县城发达的水运、商贸业和杨泗庙遗迹也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岁月沧桑。作为南水北调中线主水源区和丹江口库区重点治理县的白河,正沿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先后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汉江湿地保护和汉江白河(夹河)水电站等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和开发工程,维系着中国大陆仅存的这条未被污染的清洁河流。在确保一江清水的同时,加快开发利用汉江丰富的水力资源造福白河人民。

白河县城杨泗庙从兴盛到没落的200多年沧桑史,既是白河人从蒙昧、无奈走向理性、科学的思想渐进史;也是随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工业文明催生的现代科技成果在白河普及运用的变迁史;更是白河人摆脱专制束缚走向民主自由,以强烈的主人翁感和改山造河驾驭自然的无畏气魄,建设社会主义并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的社会发展史。

参考书目:

1、《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张晓虹文《区域信仰的本土化与地方信仰的转型》。

2、《古今农业》2005年第3期,佳宏伟文《清代陕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变迁》。

     3、嘉庆版、光绪版、1996年版《白河县志》。

     4、走访河街相关知情人及相关档案、网络资料。

                              白河县档案史志局:蔡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