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05 06:33 |
内容提要:本文以宁陕方言为主旨,从宁陕方言的历史成因、文化价值、面临的危机和建议措施四个方面,阐述宁陕方言语音建档的重要性。提出宁陕方言凝聚了一代代宁陕人的语言智慧,是值得保存和弘扬的先进文化,也是构建精神家园,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宁陕方言面临断层危机,方言抢救已刻不容缓,必须以政府投入为支撑,把方言建档工作作为地方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充分进行挖掘整理,彰显方言的文化魅力。使宁陕方言成为宣传宁陕,推介宁陕的活教材,引领地方经济走出环境制约,让宁陕这块最有文化底蕴的土地迸发新的活力。
宁陕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北通西安,南接川鄂,东邻商洛,西连汉中,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交通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境内山岭逶迤,沟壑纵横,气候温和,生物种类齐全,自然景观雄奇,文化底蕴深厚,子午栈道贯通南北。森林覆盖率90.2%,是陕西南枕的绿色屏障。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人口约7.5万人。自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划长安、周至、镇安、石泉、洋县五县边界地段为其辖区,隶属长安府。嘉庆五年(公元1800),仁宗允准在五郎厅之五郎关口筑城建镇,赐名宁陕镇,取“终南保障,固若金汤,安宁陕西,永奠秦疆”之意。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宁陕县,距今233年的历史,为宁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宁陕方言的历史成因
(一)移民是宁陕方言的摇篮。宁陕方言形成与宁陕人口来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宁陕厅志》记载:“厅之山疆辽阔,地土亦广,其未经开垦之地,以手指脚踏为界”,“所以川楚各省民人源源而来以附其籍。……统计烟户大约楚蜀人居十之五六,江南江西山西河南两广人十之二三,土著者十之一二”“错居多诸方之人,声音五方皆备”。由此看出宁陕外地移民人数多于土著民人数,因而历史上有“十家九户客”的说法。宁陕历史上有两次较大的迁徙移民。据史料记载:明正统年后(公元1436—1449年),饥民徙入不可禁;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清王朝颁布《垦荒劝惩条例》,规定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湖广、江浙、河南、安徽、贵州、四川等省流民大量涌入县境。至道光三年(公元1823)全厅人口达12.5万人,包括汉、回、满、壮、蒙等少数民族,是宁陕人口的鼎盛时期。各方移民在宁陕这块土地上,各自找到了满意的生存居所。历史上的湖广移民是一个大范畴,宁陕移民主要来自全盛时期的荆楚,包括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等省市。八方融合,五音交响,人文荟萃,给宁陕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宁陕原著民主要讲西南官话,移民讲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又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一种混合型方言,即“关口方言”,构成了宁陕方言的主体。
(二)崇山峻岭是保护方言的坚强壁垒。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上,宁陕被北方的秦岭,南方的汉水,东西的崇山峻岭阻挡着行程,人们长期处在关隘峭、蜀道难、栈道险的危难之中。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碍了经济发展,但为宁陕方言提供了保护的壁垒,使之很少受到外来语种的冲击,甚至连普通话都难以推广。在自然封闭的环境中,宁陕人民一方面秉承着原生态的优秀母语,按照各自祖传的语气和声调交流客家方言,另一方面又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断创新发展宁陕方言。
宁陕还有“秦风楚韵”、“北人南态”之说。从地理位置上看,宁陕地处陕西南部,县境北部的多数村镇与关中的长安、户县、周至毗连接壤,行政区划属于祖国的西北部。来自南方的宁陕人又习惯穿越古道秦岭,北上长安领略大秦帝国的风华,与北方交往频繁。古城西安人也愿意就近畅游后花园,品味秦岭山水。江南的客家方言与中原官话形成南北混搭,秦楚文化交流发展,民俗风情更具地方特色。
二、宁陕方言现存的主要形态
方言源于词汇的发展,而语音又先于词汇发展,因而方言最初也是从语音开始融合的。宁陕方言来源于荆楚巴蜀,所以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上受多方杂居的影响,语音更是婀娜多姿。
(一)江南语音突现。全县方言因受楚语的影响,均含有较多的江淮官话成分。宁陕关口方言是由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
接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方言,声调和音韵基本保留了江淮官话的特征。语音带有浓郁的江南风韵,话风沉郁舒缓,余音悠扬如歌。
(二)宁陕语音的区划。《宁陕县志》中的方言志把宁陕方言按入声字的今读调分为三个内部区。一是以关口(城关)方言为代表的西南官话。主要包括城关、简车湾、梅子、四亩地、新场、皇冠、江口(江口回民方言除外)、广货街以及东南部的龙王、太山等镇;二是以小川方言为代表的江淮官话。包括梅子、四亩地、龙王、太山、金川、丰富等。小川方言的语音特点又最为接近江淮官话黄孝片;三是以江口回民方言为代表的中原官话,多散布于江镇、江河、沙坪、冷水沟、新铺、高桥等村。
(三)语音小岛。宁陕东北角与商洛的柞水、镇安等县接壤,所在的金川、丰富以及北部的广货街、江口回族镇还分布着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方言小岛。这些方言岛的居民,大多是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关中大旱灾迁徙来的,他们仍说着关中话。江口镇的回民方言至今还维系着中原官话的语音特征,但与当地西南官话一样,也受到了江淮官话的影响与渗透。
三、宁陕方言的文化价值
全国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先生说:“你必须先把你的母语搞清;把母语搞清了,这就是重大的贡献,谁也无法替代你”充分说明了方言文化的独特和唯一。在民族文化历史的长河里,方言是汇聚江河的雨滴。它发源于祖先的心灵,像血脉一样传承;它镌刻于我们的籍贯,像身上的胎记一样跟随。我们不仅
要珍藏于心灵,更应该在档案文化史上留下珍贵的一页。对宁陕方言加以重点保护,予以推崇和传扬。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基。
(一)宁陕方言蕴涵着深厚的文化魅力。宁陕方言语境独特。一般特征是男声出声洪亮粗犷,落声低沉平缓,底韵浑厚;女声则语速舒缓,语音轻扬,玲珑如歌。日常生活中虽是简单的对话,也要添加一些形容词和副词予以修饰,来增强语气的轻重感和幽默感。如:红不说红,要说非红;黑不说黑,要说黢黑;重不说重,要说帮重;轻不说轻,要说飘轻;细不说细,要说蒙细;酸不说酸,要说纠酸;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盎苦;辣不说辣,要说非辣等等…让人听起来生动风趣。但对话环境和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截然不同,甚至相反。这类语言大部分后面有象声词(或者助词)作为铺垫,只有仔细体会,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我们在感受和品味宁陕方言魅力的同时,更能够从中领略到宁陕人智慧幽默、淳朴洒脱的个性。
在宁陕有一种临危不惧叫“你想哪门的”;
有一种遗憾叫“哦豁”;
有一种放弃叫“算求了”;
有一种不学无术叫“求贤不沾”,
有一种懂怂叫“日弄人的”;
有一种摆普叫“耍二球”;
有一种担当叫“不连累你”;
有一种不负责任叫“日巴歘(chua象声词)”;
有一种不讲原则叫“活卵型”;
有一种出工不出力叫“磨洋工”;
有一种半傻不傻,半会不会叫“二不弄子”;
有一种心术不正叫“鬼眉日眼”;
有一种AA制叫“打平伙”…
这块风景秀丽的土地,孕育了风趣幽默,形象生动,雅俗兼备的宁陕方言,有着丰富的内涵,隐匿着神奇的文化魅力,值得推广和珍存。
(二)做好宁陕方言语音建档,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方言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叙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特别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对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以及由此延伸的说唱、语音故事、民间歌谣、戏曲等整理归档,对方言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用一个可以触摸的载体承接具体的、生动的方言文化,将先辈的原音原型保留在纸质档案里,刻录在历史文化的星空。让未来聆听先辈的语言,触摸他们的神经,体验远去岁月中的生活原景,从而构建一个可以引起情感共鸣的精神家园。在当今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世风浮躁,文化困惑,为避免对某些貌似先进文化的顶礼膜拜,更应该强化对地域母体语言的阐扬和发掘。封闭的地理环境让宁陕方言异域融合,自成一家。是历史的演绎和眷顾,给予秦楚挤压于一隅的宁陕人的一种身份标识。宁陕方言作为汉语家族中的独特声音,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艺术。在越来越崇尚自然,寻找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今天,只有民族方言才能引起大众的共鸣,指引心灵的困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收集宁陕方言档案,是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档案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宁陕方言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对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宁陕人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承接自然禀赋,操着清脆玲珑的乡音,多民族杂居,多语音融合,相依相携,共同缔结了内容丰富,情景生动的地域方言,成为西安后花园旅游胜景中的一朵奇葩。宁陕方言代表了宁陕的地域特色,是打造秦岭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每个宁陕移民都是一位音韵学大师,他们能将一个个发音生硬的汉字,勾兑出委婉、和谐、自然、悦耳的音符,用如此简洁而美妙的语言,表达颠沛流离岁月中的欢乐、忧伤和痛苦。独特的音韵和语气,吸引着富有远见卓识的文化学者,来宁陕研究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创造文化艺术精品,体验山水文化风情。宁陕方言更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中无需经过包装和改写的文化品牌代言。在浓郁的乡音文化里,疲惫困惑的都市人更容易找到放松心灵的净土,释放难以排解的乡愁。实施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对于构建宁陕和谐、文明、向好的精神家园,推动文化兴县更是弥足珍贵。
四、宁陕方言面临的困境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封闭的宁陕已经远离从前,逐步走向开放和开发。京昆高速、西成专线,使宁陕快速地融入了南北经济半日圈,加速了宁陕方言的危机。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日益发达的交通冲破了秦岭的重重关隘,宁陕已不再是一个封闭落后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已经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发展的经济文化理念促使宁陕方言使用范围逐步缩小。陕南移民、引汉济渭、扶贫搬迁使人口更加集中,加速了方言的变化。二是教育因素。普通话冲破了地域防线,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民族和地域母语。特别是50岁以下人口普通话的推广,宁陕方言逐步向普通话靠拢,声音和调值也发生了变化。青少年中出现了嫌弃方言粗俗,不时尚的倾象,拒绝使用方言,听之如出土文物。如今,祖传的童谣,对宁陕土生土长的年轻一代来说已然陌生,哪怕让他们用宁陕方言完整地读上一遍,都成了难题。传统方言断层现象日益严重。三是人口因素。宁陕60岁以上人口逐年减少,意味着使用方言的人数也在减少。方言的发展空间狭小,即将成为一个消失的文化品牌。以县城为中心的少数方言用语也是望文生义,离原来的本义已相差了许多。那些散落在偏僻农村一隅或街衢深处最纯正、最地道的宁陕方言已经消亡了很多,因为天不遗老。祖先的身影已渐行渐远,他们将带走真真切切的乡音。我们只有心存敬畏,迅速开展方言文化抢救工作,留住祖先的声音,才能保护赖以延续的文脉。
五、宁陕方言语音建档的建议
加快宁陕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有着深远的意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政府和文化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为了保质保量完成方言语音建档工作,建议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方言语音建档工作是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是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我们要站在文化兴县富民的战略高度,把方言语音建档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牢固树立抢救地方方言的紧迫感,强化对方言语音建档工作的组织领导,凝聚社会力量,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协调配合,形成推动建档合力。
(二)保障经费,倾力支持。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地方文化没有对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要转变观念,从增强软实力着手,把宁陕方言当做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政府应该在经费上给予保障,把方言建档作为经济发展项目加以投资和包装,使宁陕方言成为宣传宁陕,推介宁陕的活指南,引领地方经济走出环境制约,让宁陕这块最有文化底蕴的土地迸发新的活力。
(三)收集精粹,永久保存。宁陕方言是一代又一代宁陕人心口相传的语言智慧,是最珍贵的档案资源。县档案史志局要向对待珍贵文物档案一样,精心收集。积极组织方言语音专家,开展对县境内60岁以上常住人口的调查摸底,建立方言语音信息平台,寻找最纯正、最地道的方言资源,挖掘方言词汇、拟定语法文本,录制语音视频,建立一套完整的宁陕方言语音数据库,把先辈最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镌刻于兰台史册。